文 | 任平生
在育儿界,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
叫做“黄金一小时”,
也就是说,孩子睡前的一个小时,
家长与孩子进行的互动,
将会获得翻倍的效果。
很多父母对于陪伴有一种误解。
如果无法做到大部分时间去陪伴,
把握好睡前一小时的时间,
孩子也会成长得很好。
不知道聊什么?
就试试下面这五个问题
曾经有很多父母都反映过孩子咬指甲、揪头发等行为,
很大程度上,
孩子在身体上表现出来的问题,
其实是孩子表达不适与痛苦的无声语言。
而在心理学上,
这叫做儿童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值得我们观察:
孩子是否有生理性的症状,
比如经常头痛、胃痛或呕吐。
孩子是否会做噩梦,
或者又是会在上学前大发脾气。
孩子是否会拒绝出家门,
找借口在家休息,不去学校。
孩子是否会对父母说老师不喜欢自己,
会抱怨老师总是挑自己的刺。
当孩子没有办法讲述出自己的问题时,
我们也可以趁着睡前的时间,
多和孩子沟通,
以此更加清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睡前要聊些什么,
这五个问题值得收藏下来。
1、今天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很开心?
这是在强化孩子对美好事情的记忆,
让他带着开心的心情入睡。
美国儿科学会就曾经指出:
在孩子睡觉前,如果情绪受到太大的刺激,
大脑激素会变得异常,
也容易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惹。
正是因为睡前的情绪会“刻”在内心深处,
而温暖和刺激也都是加倍存在的。
所以,
把握好睡前孩子最渴望温暖、渴望沟通的时候,
更能触动孩子的心,让孩子们念念不忘。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这不仅能了解孩子学到了什么,
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复述,
对当天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
每天睡觉前,
和孩子一起躺着,
闭上眼睛花十分钟,
在脑海里回顾一遍今天所学到的知识。
时间久了,我们就可以发现,
知识点记得越来越牢固,
而且很长时间都不容易忘记。
这个过程在学术上被称为“冥想回忆”,
科学研究表明,
它对放松身心和加深记忆有着绝佳的好处。
3、今天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这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还可以让孩子知道,
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助,
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如果在校园里遇到问题之类的,
比方和同学打架了或是受了委屈。
这个时候不妨在临睡之前,
再安慰一下自己的孩子,
帮助他消化内心中的这股不良的情绪和状态。
4、今天你帮别人做什么事了吗?
这是让孩子知道,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去帮助别人,
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你可以在临睡之前对他这样的举动表示称赞,
比方说:“今天老师表扬你的手工作品了,你画得非常仔细。”
这样的鼓励越多,
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5、今天哪个小朋友跟你说话最多呀?你喜欢她吗?
这是在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
鼓励孩子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校园是孩子度过很长时间的地方,
而通过孩子对校园小伙伴的描述,
可以更清楚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是否过得开心。
除了让孩子表达,也要“用心”回应
我儿子曾经对我说,
在他的“引导”下,
班里最调皮的男生不再那么粗鲁了。
有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做了不恰当的事、懂得道歉了。
我问他具体怎么做的。
他回答:
妈妈,就像是我曾经发脾气的时候,
你对我说话那样呀!
虽然我不清楚幼儿园里具体发生的情况,
但我跟他说:
“你能用你的方式影响到别人,这很厉害。”
而这件事,
也让我发现,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外界的众多互动方式。
丹佛大学心理学家就曾经Susan Harter说过: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
长大后就会把积极的关注内化。
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所以,无论是倾听孩子诉说,
还是要去回应孩子的情绪,
一定要做到“用心”。
父母的专注,
有利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一、孩子表达时,要少“评判”。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说教。
所以,记得对孩子的话题保持高度兴趣,
记住两点:
多询问、少评论,
多说“你”,少说“我”。
第二、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肢体语言。
孩子对父母肢体语言会非常敏感,
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孩子,
又或者是一边盯着手机,一边听他说话,
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忽视。
所以,无论是眼神和身体的动作,
都记得一定要专注,
这可以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
第三、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
晚上临睡前,
父母会和孩子说‘晚安’,
这个时候不妨再加上一句‘妈妈爱你’。
中国父母其实一向很保守,
不太擅长表达爱,
但父母其实多和孩子说‘我爱你’,
反而更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和人表达爱意。
曾有位作家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
觉得童年时最温馨的回忆,
便是睡前和妈妈聊天的时刻。
母亲会在晚上走进她的卧室,
拿着一杯牛奶,放在她的床头,
并会微笑告诉问她:
宝贝,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要讲给我听吗?
她说,
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一些小事情。
可是现在回忆起来,却是满心的幸福。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简单的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
即使是非常微小的细节,
只要让孩子看到,
都会有所感悟。
共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