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二、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三、伏羲画卦
伏羲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四、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五、夸父逐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六、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读:xī)。
七、西圣王母
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八、精卫填海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九、北溟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十、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十一、羲(读:xī)和御日
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古神话传说,太阳乘坐六龙牵拉、由羲和驾驭的车,每日在天上行走。现以“羲和驭日”借指日月旋转,周而复始,亦喻时光易逝。
十二、常羲沐月
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说到这里,就可明白月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为常羲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也就是说调和阴阳,所以以“女和”为名。常羲所从事的仍是维护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属于创世之神之列。常羲为少昊之母,她与姐姐羲和开创了新天地。
十三、后羿射日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十四、嫦娥奔月
嫦娥是为了保护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药,奔月升天的。所谓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选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
十五、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十六、东圣王公
东王公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的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十七、刑天断首
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
十八、共工触天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十九、女娲补天
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
二十、臾区划五行
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二十一、火神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争议),葬衡阳市南岳区。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二十二、金正蓐收
蓐收为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
二十三、水正玄冥
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
二十四、鲧布息壤
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二十五、木正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二十六、金睛无支祁
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同时无支祁亦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野生猴哥一只)
二十七、诛除相繇
相繇,也作“相柳”,是传说中水神共工的部下,相繇蛇身而九首。所到之处皆被他吃的一干二净,并且将土地化为沼泽,这种沼泽的水有毒、无法饮用,因此相柳所到之地都变为无人区,连动物也不能生存。在共工被禹消灭之后,相柳继续危害人间,禹数次将它击败,相繇被大禹杀死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化成了蛇。但是相柳的血却污染了土地,使庄稼不能生长。 相柳的传说象征着大禹治水工作的反复性和水灾给古代人带来的危害。
二十八、玄鸟生契
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
二十九、仓颉造字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8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还有李煜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三十、燧人取火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灵。
三十一、炎帝耕播
上古时代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读:lěi sì])。
三十二、蚕马献丝
黄帝在战胜蚩尤以后非常地高兴,于是命令手下的乐官演奏乐曲,让战士们随着音乐跳起雄壮威武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自己的胜利。就在黄帝作乐庆功时,天上下来了一位神仙。她手里拿了两捆细丝。一捆颜色像金子一样灿烂,一捆颜色像白银一样耀眼。女子自称是蚕神,特地把精美的蚕丝献给黄帝。蚕神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惟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她身上披着一张马皮。这马皮就好象长在她身上一样,而不是穿在身上,根本不能取下来。如果蚕神把马皮左右收拢一些,那么马皮就整个地将她包围,女子就会变成一条白色的虫,长着马一样的头,人们称为蚕。
三十三、嫘祖始蚕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三十四、有巢构木
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三十五、隶首作数
隶首,黄帝史官,始作算数。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 ,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物质越来越多,算帐、管帐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开始,只好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帐问题。有一次,黄帝的孙女黑英替嫘祖领到9张虎皮,石头在草绳上只打了6个结,短少了3张。所以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越来越乱,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黄帝为此事大为恼火。隶首于是穷尽智慧,用龟壳和珍珠,发明了最早的“算盘”。
三十六、风后指南
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发明了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三十七、常先制鼓
传说黄帝身边有个大臣,名叫常先。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有一搂粗。时间一长,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有一天,王亥正在驯马,有个名叫贾齐的年轻人,无意发现一张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随便拍了一拍。谁知这一拍竟发出咚咚的响声。贾齐用劲再一拍,声音更大。贾齐觉得好玩,便寻来两根木棒,双手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声音像雷鸣一般。王亥的马听到这声音,一受惊,冲出木栏,全部跑掉了。王亥气冲冲地赶来,一把抓住贾齐就打,边打边问贾齐敲的是什么。这时,常先赶来,把两人劝开,问明了情况,才恍然大悟。原来,贾齐敲的就是他早先晒的那张野牛皮。
三十八、伶伦造律
伶伦,黄帝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有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氏族社会进入父系之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三十九、嫫母磨镜
嫫母,黄帝妃。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嫫母貌丑,从来不去水边梳妆,整天劳作。有一次,彤鱼氏和嫫母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取出一看,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
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被黄帝知悉,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镜子就此诞生。
四十、共鼓凿舟
共鼓,黄帝贤臣,一次山洪暴发原来,有棵大树和共鼓被洪水一直冲下山,卷进一条大河里。他抓住这棵大树,始终没有放开。当他两缓过气来发现洪水不论怎样上涨,这棵大树始终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原来,这棵大树半面子都是空的。于是灵感泉涌,凿木为舟。
四十一、岐伯修医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四十二、鹿女降龙
传说黄河上游仙洞之中,有一鹿仙女,心地善良,好济困扶危。听闻下游黑龙潭中,潜伏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惊扰行人,还溯河而上伤害鹿群,鹿仙女为百姓及鹿群安危,降服黑龙为其坐骑。后邂逅唐尧,诞下丹朱后,因与黑虎仙之争,为天地所迫隐居深山。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四十三、皋陶造狱
传说我国的第一部《狱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狱典》归纳了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多项犯罪的轻重,给予不同的量刑。东汉《论衡·是应》有记载,汉代衙门里供奉皋陶像、饰獬豸图,后被传神话为“狱神”。
四十四、涂山女娇
涂山氏,大禹之妻,传说为九尾狐狸精。中国上古神话中,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一个部落集团。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女娇,涂山氏的女儿,禹妃子。
四十五、彤鱼石烹
彤鱼氏,黄帝妃。上古之民,皆食生食,于民不利,彤鱼氏于山火过后取石板上百兽之尸而食,味甘鲜,遂取石片切肉,或烙或炒,取竹木取食,而成筷。
四十六、轩辕黄帝
这个不用多说了。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卒年份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生于寿丘,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新郑),亦称有熊氏。轩辕黄帝部落由天水自西向东迁移,史载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
四十七、九黎蚩尤
中华始祖之一。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关于他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亦有人认为,蚩尤即炎帝。
四十八、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四十九、麟狗盘瓠
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吴将军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成为中族,大家都尊奉他们共同的祖先。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瑶、苗、黎族民族中也广为流传,据说那时原人民都非常虔诚地祭祠盘王。后“盘瓠”音转为“盘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五十、唐尧仁政
庄子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生于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
五十一、虞舜孝行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五十二、少昊布德
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子,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五帝之之首,中华民族的共祖之一,从伏羲(大昊)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到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一直是中国早期华夏族的主干部分,为早期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夏文化传承自羲和文化,羲和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要源泉。
五十三、帝喾厚恩
帝喾,《山海经》等古籍载其名俊,号高辛氏,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今人考证为河南商丘人,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五十四、大禹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五十五、魑魅魍魉
魑: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魅,老物成精;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
五十六、杜康酿酒
民间有如下传说: 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
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隔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以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五十七、玄女赐书
玄女,或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道教神仙之一。人头鸟身。道教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帝不能胜,叹于太山之阿,感于王母,乃命九天玄女下降,授帝以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并为制燮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
五十八、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五十九、颛顼分天涧地
相传,颛顼帝本姓姬,轩辕黄帝之孙,十五岁时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二十岁登上帝位,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划定华夏诸邦版图;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排长幼;禁绝民间巫教,推行天地正道;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后人推崇为“历尊”,尊为华夏五帝之一。
六十、姜嫄生稷
姜嫄:中国上古人物,汉族人,周朝先祖后稷之母。姜嫄本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是炎帝后代有邰氏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又名弃),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农耕始祖,也是周人始祖。
标签:
用户评论
“惊叹古人智慧,每个传说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之路。”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听妈妈讲炎帝和黄帝的故事,觉得他们好厉害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上古神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能回望历史的厚重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了这六十个传说,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一次中国历史。”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意义,在古代智慧中寻找到共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炎黄子孙这个称呼现在听起来格外亲切,因为这些神话是我们的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段历史的迷恋加深了,想要更多地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传说中的英雄与神明的故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神秘色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听完一个故事,都会觉得古代人的想象力真是超乎寻常。”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感觉世界如此浩渺无边,每一个神话中都仿佛隐藏着无限的奥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传说让我思考,人类的文明和智慧究竟源自何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给人以启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炎黄子孙不仅仅是指血脉,更是一种对古老文化传承的身份认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惊叹于古代文人的才华,他们能将自然法则、道德智慧化为精彩绝伦的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慢慢油然而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传说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照见人类共有的情感与追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喜欢古老的故事中关于人性、勇气和智慧的部分,它们让我感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探索上古神话,就像是解锁一个又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宝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上古传说不仅丰富了我对世界的历史认识,也启发了我的想象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叹于人类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多元面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