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男人,大半夜的,他独自出门、上街。
去干嘛?
有太多种可能。
但有一种,你绝对想不到会是——
读书。
知道是为什么了吧,国产综艺,9.7分回归。
《一千零一夜》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98d9bde11bd2404c8b118687afaaadcd">
—1—
Sir首先得说,看《一千零一夜》,我的感受是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咸都有。
从2015年《一千零一夜》上线以来,到现在2019年第四季,它已经介绍过超过两百本书。
两百本,很多人一生读的书也没那么多。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档“最难追”的综艺。
梁文道曾经在《壹周刊》的采访中说:
我以前一年要看二百多本书(平均两百多页),会拿着乐谱听古典音乐,还会拿着几个指挥家的版本作比较。
以前的读书节目,大多是在摄影棚里,“坐而论道”:余秋雨的《秋雨时分》;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ed9249f86c3547d680c7ee1ab1c0aca9">
新兴自媒体《罗辑思维》。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3d02cfb79094433bbfd29a5e87628098">
当然也包括道长自己在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d2f91471c0054af99e6cbd85b655ba76">
《一千零一夜》不同,是他聪明地选择把知识“下放”——
下放到民间去,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生活的场域,在街边,在天桥,在地铁口,道长置身其中,娓娓讲述,就像他在节目一开始播的时候说过的:
只在晚上,只在街头,只读经典。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f54ec0d4c2644be085969662634974e0">
够新鲜。
你看他的节目里面:两个朋友走着走着,停下来聊天。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05463c2b0e7c4222b6ebeb30d8217d58">
路人偷拍,甚至看着他在街头“表演”: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927c7ea7c828471fab6c4c850ab323c8">
这些场景也许跟他读的书无关,但你会发现,通过把读书这种看似高大上的行为,放回到日常生活中。
知识的讲述,变得烟火气,重回生活化,重回那种和我们普通人所熟悉的家常味。
就像清汤里加了一勺盐,再艰涩的文字,也变得容易咀嚼起来。
—2—
《一千零一夜》好看,因为道长通过讲述,能够帮助我们联想到当下的现实,甚至直接批评,带着点酸辣,你会更容易代入他读的书里面。
你看,最新一期,他讲教育问题,读的是杜威的名著《民主与教育》——
一百年前,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重要思想家来到中国,除了杜威。
他在上海访问,一听到北京的情况,马上赶往北京,之后连续做了200多场演讲。
当时的新青年深感共鸣,打破八股思想,“早不再以死记硬背为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继续接受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ef79a14e9762440e9aaa59c72b78dab0">
教育,从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
Sir注意到一点:
节目播出的时间,是6月26日,几天前,高考成绩刚刚公布。
在这个节点讨论这个问题,不说一定有心为之,但也非常有意思——
一百年前的青年人不再以八股文为目的学习,现在的年轻人陷入的是另一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终身的考试。
社会进步了多少?
再来。
第二集讲泰戈尔的时候,讽刺意味更直接。
如果你稍微了解民国的历史,你大概都会看过下面这幅图: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a3e89a9510e6489b923b1fcfd21adad8">
图中那个大胡子,就是我们熟知的泰戈尔。而他左手边两个,就是我们听过很多八卦的林徽因和徐志摩。
你会以为,泰戈尔当年在中国很受欢迎?
其实不是。
看道长的描述:
泰戈尔当年访华,呼吁同为亚洲古国的中国和印度,不要力求西化,要保持自己独特的文明。
但在当时五四青年们看来,这都是有悖于时代潮流的无力呼喊,终于,他们叫嚷让泰戈尔“滚回去”“难怪你这个国家(印度)要亡国”。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7b9440401d97430691fce0c90d4aa893">
是不是很感慨。
西化和守中,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激烈交锋的两股思潮,难分难解。
但可以确定的是,泰戈尔的预言部分成真——
我们制造了爆炸式的现代物质文明,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更多地被利益关系占据。
我们得到了很多,但是不是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3—
综艺或许追求新鲜热辣,但是好书,一定缺少不了一缕滤不掉的苦味。
苦是冥思,是清醒之味。
也是某种你不愿意品尝的真实。
比如,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对于宗教的认知基本一片空白,或者妄加揣测。
梁文道讲心经。
已经是中国最短的佛经了。才讲开头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编导就担心由于生僻,观众失去往下听的兴趣。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4ead80c5ab554197a6bd03ab42d2e4bc">
又说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我们都熟,可《西游记》的核心动机,却是我们的盲区——
玄奘不辞艰险,西游取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
比起妖魔鬼怪的故事,几乎没有人会去关心,那本叫《瑜伽师地论》的经书——
一本用西方哲学的逻辑方式构筑起来的佛学巨著。
玄奘大师取回来以后,本来以为自己只要翻译出来,佛法就会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
可没想到,他靠着这部经典建立起来的佛学流派——唯识宗,传了七十年就消亡了。
在中国,谁都知道有个唐三藏,却不记得了,唐三藏至死不渝的理想是什么。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d460ee1a541447a980707f42353a32f8">
反倒是唐朝的日本“留学生”,把玄奘大师取回来的经典带回了日本,以此为基础建了两座大寺庙——兴福寺和药师寺,一千多年来到现在传承不绝。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3342cf230e7a496a8a57eec83df2f9e5">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23a5358d7a6e4522aca01aed159f8fed">
也难怪我们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唐朝在日本。
做《心经》这一集,就是在《一千零一夜》的特别版“出走篇”里做的——
所谓出走篇,就是读一本书,就去与这本书关系最大的那个地方去现场录制。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5eab6b090f44437ba29251bc7c488e0f">
△ 甘肃瓜州——玄奘取经途径的地方
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写书者的虔诚。
可是,让中国人领会宗教思维,爱上思考,爱上学习,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为了做《一千零一夜》,道长至少推掉了一千万的商业收入。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403acbbf0a2049a1849f8ec81ebd2f41">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开播至今,豆瓣上也就2000条不到的评分。
做这节目,冷清清,苦哈哈。
但,这也是《一千零一夜》最可贵的地方:
哪怕“取经之路”再孤独冷清,也要不回头地朝自己心中的圣地走去。
能够照亮一时的黑暗,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4—
接下来,就要说“可是”了。
开头说,五味杂陈,还剩下一味——“甜”。
《一千零一夜》会不会像糖水,给人一种甜蜜的幻觉:
看了梁文道,感觉整个人都博学起来了。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8fdaaad1d3fc4d1aa21e2fc697b35390">
读书类节目总是容易受到这样的质疑:
这种别人帮你读书的形式,让人满足于二手知识的捷径,反而不再自己接触原典。
《局部》。
它的姿态或许更好——
名字就暗示了,这里没有总结陈词的终极结论。
你听得再多,也只是局部的偏见,真正的样子得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
梁文道喜欢带我们读世界名作,陈丹青偏不,喜欢讲非名作。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5d622c438430465781e527f54573a575">
不介绍最经典的作品,不灌输别人的观点,讲的全部是陈丹青的一己之见。
讲千里江山图,他说:“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22deb8ebc90f48d3b6d528e69d3b29a3">
讲《流民图》,他说:“那些人认为蒋兆和先生有历史问题,我认为不是蒋先生有历史问题,而是历史有问题。”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a70d83ebace54bccaf04197bc4dc93d5">
讲梵高,他说:“梵高要是拿着早年那些画,跑到中国排队考,我估计他准考证都拿不到。”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1faa57953d004af7bd0a44ee0a11c08f">
相比道长的博古通今务求准确,陈丹青的讲述,有很多“偏见”,也有很多迟疑,但正因为有可能是错的,也才更有价值。
梁文道三番四次说过:
“我只是个才疏学浅的人,千万不要把我当做一个学者。”
这是自谦。
也是对局限性清醒的认知。
所以,《一千零一夜》是一档好节目,但不是用来自我标榜的工具。
一档节目能传递的知识,和原著比起来。
很少,很少。
而因为看了节目,就立马找出那本书来读的人。
也很少,很少。
那《一千零一夜》到底能做什么呢?
Sir相信,它至少能在你的心里刻下一道记号。
当困惑积聚不散,以为自己要走投无路,没有人可以依靠或者倾诉的时候。
你迟早会想起来——
哦,那本书。
还留有一扇可以叩开的门扉。
" image_type="5" mime_type="image/gif" web_uri="pgc-image/960ef9c6d4554810b801c65f49db31f1">
标签:
用户评论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追求完美和真实故事的好例子,它还让我们思考评价和排名的本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被深深吸引了,因为它的故事情节令人着迷,角色个性鲜明,特别是关于“4.0”和“9.7”的讨论极具深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四季还有9.7》以一种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人生的无尽可能性和自我认同的探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数字和评分的故事,还触及到深刻的情感、个人成长以及对成功的真正意义的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部作品让我反思了我们在评价艺术或人物时是否过于依赖分数和等级制度。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四季还有9.7》中那些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妥协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部故事深入探讨了身份、自我发现以及追求卓越与保持真实之间的平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情节紧凑且充满惊喜,特别是围绕“第四季”和其惊人成就背后的实际问题所展开的讨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角色之间的情感线既迷人又复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角在面临高期待下寻找自我真实价值的故事线,极具启发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四季还有9.7》不仅让人思考分数的意义,还提醒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艺术和生活的深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部作品教会了我们不要只以表面的评估来判断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主人公的努力和心路历程让人动容,故事中的许多对话和场景都充满智慧与启迪。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它主要围绕“第四季”和分数9.7展开,但它更深地探讨了自我认知、成长和个人成就的多层次意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部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也要珍视并保持纯真与自我,不要让外在的标准束缚内心的声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四季还有9.7》以其深刻的寓言和丰富的人文价值赢得了广泛的共鸣,成为夜晚阅读的理想选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艺术评论的辩论,更是一次心灵旅程,帮助我们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教训,让人在经历他们的人生轨迹时反思自我。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理解了分数代表的价值与真实感受之间的差异,这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尽管标题听起来像是一场评分之战,但故事情节真正展现出的是人们内心世界和外在评价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四季还有9.7》不仅仅是一部深夜档的华语剧集评论指南,它还启迪我们如何与自我对话以及如何看待外界的期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