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珍贵回忆:1983年孟村回中的音符与热情

佚名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口琴

音乐是当年832班最流行的课外娱乐方式。

口琴是当年最受追捧的乐器,我记忆中张绍辉、张月亮、顾湛(顾卫东)各有一把口琴。高中三年,我一直没舍得买一把,我是蹭他们的口琴而学会的,今天想来很不卫生,够令人烦的。但当年似乎不把借口琴太当回事。学口琴最初是对着简谱断断续续按音符吹,练到后来乐感强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把心中的想的曲调吹出来。我那时爱用口琴吹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京韵大鼓味道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加上舌头上锵锵的伴奏,很是慷慨悲壮,张俊杰特别爱听我吹这首曲子。俊杰还爱吹笛子,我也能吹几曲,故我们交流笛子的时候也不少,最常吹的曲子是《十五的月亮》。我曾去过张俊杰家,他有一架手风琴,技术水平不得知,也没有在班级里露过。

吹口琴略带技术难度,而最便捷的自然是唱歌。当年没有录音机,更不用说MP3和网络,学歌的唯一途径就是听广播。入学不久,我怯怯地跟父亲提出想买一台小收音机学英语,父亲痛快地给了我钱,我记得是花十几元买的上海生产的袖珍收音机。有了收音机,除了听英语,还听评书、相声、小说、音乐。音乐节目有两种最受欢迎,一是“每周一歌”,一首歌每天教十分钟,连续一周,肯定能学会了;另一种节目是“听众点播的歌曲”,中央台、河北台、天津台都有,每周一期,尽是听众点播的最新流行的歌曲。

那几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每年都推出一些好歌,比如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朱明瑛《回娘家》、殷秀梅《党啊,亲爱的妈妈》,极大地推动了歌曲的流行。王建章唱《回娘家》,唱词与众不同,最后一句本是“唉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他则改成“唉呀,我怎么去见她的妈?”一字之差,“回娘家”成了“相亲”或“去丈母娘家”。《党啊,亲爱的妈妈》流行后,周老师安排全班学。学会后,832兴起了下午课前合唱活动,既可提神,又能壮班威,影响不小,一时校内各班纷纷仿效。一般是张凤岗起头唱,张智、刘俊荣的嗓门比较清亮,往往从合唱中也能听得清楚,张智尤其喜欢在末句拉高亢的长音。

除了唱歌,晚会的节目还有口琴、笛子等节目。吹口琴的有张绍辉、张月亮、顾湛、张俊杰和我。此外王华杰爱说笑话,张红则唱过几次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诞生在河间的民间说唱艺术,多以唱古典大书如《杨家将》、《呼家将》为主,孟村、盐山境内有不少民间艺人以此为生。张红唱的是小段,没有弦子和鼓伴奏。张俊杰会唱天津快板,一次我和他用笑话编了一个傻老汉垒房子没留门把自己堵在房里,傻婆娘缝被子把自己缝进去的段子,把我俩乐得不行。约好我吹口琴他来唱,因过于自信没有排练,结果上场发现口琴的调式与他不合,他勉强降调唱完,效果大打折扣。

周老师也曾出过节目。我记得是从一本语文教学刊物上找的一段笑话,古代某书呆子学会了“岂有此理”一词,到处用,感觉很有风度。某次乘船过河,船至中流他突然把这词忘了,满船舱寻找。船工问明原委,骂了他一句“岂有此理”,结果书呆子赖船工拣了他的东西不归还。果然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周老师连娱乐时也离不开语文。因为我爱天津相声,喜欢听天津话,一次晚会上我甚至当场请周老师表演天津话,结果她笑着说了一两句,没听出高英培或马三立的天津幽默味。

832班的文艺晚会在校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刘景星老师、李玉普老师总去观摩,夏志荣老师曾经在晚会上朗诵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82级的学长张朋月作为嘉宾演唱过罗大佑的《童年》,显然他也是刚学会,是看着歌词唱的。继832班后,其他班级也群起效法,于是有段时间每到周末晚上便有几个班开晚会。有一次我听两个初中生对话:文艺晚会真好,班主任特别满意,以后每周开一次。如此频繁就过头了,但由此足见当时对晚会的痴迷。

有一次,振森从82级淘换来了日本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的词,我们如获至宝。最奇的是,除了吕远译配的中文歌词(“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还有一份日语音译歌词:“希拉卡巴,包走拉,米那米卡逮……”振森和我边唱边大笑不止。那时不少歌迷都有一个抄歌词的歌本,顾湛的那本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他把《南屏晚钟》的歌词“我匆匆地走入深林中”抄成了“我忽忽地走入深林中”,我总爱把这错词唱给于海青听,或跟顾湛闹,边唱边相视而笑。这首《南屏晚钟》刚流行时,我和张凤岗都苦于没有歌词,后来周老师竟设法找人抄来的歌词,可见她也是一位流行歌迷。

当年我抄歌的笔记本都遗失了,侥幸留下一本高中时买的歌曲集。根据该书清单,结合记忆,把当年的流行歌曲开列部分如下,上文提及的不再重复。

《小螺号》(程琳唱。程琳因此歌,以及十八岁嫁给侯德健而一举成名。)

《妈妈的吻》(朱晓琳,紧接着程琳而成名。)

《在希望的田野上》(合唱,领唱于淑青。)

《知音》(电影《知音》插曲,李谷一唱。)

《驼铃》(电影《带手铐的旅客》插曲)

《踏着夕阳归去》、《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踏浪》(台湾叶佳修词曲,校园歌曲)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大为)

《妈妈教我一首歌》(当年初中的一位男生极爱唱此歌)

《难忘今宵》(李谷一)

《啊,莫愁,莫愁》(朱明瑛)

《垄上行》(张明敏)

《要问我们想什么》(“漂亮的姑娘十呀十八九,小伙子二十刚呀刚出头!”振森爱唱。)

《游子吟》(电视剧《虾球传》插曲)

《卖汤圆》、《蜗牛与黄鹂鸟》(台湾民歌)

《那就是我》(古建芬作品,谈伯年首唱,我爱唱的歌曲)

《塔里木河》(克里木作品,杜军爱唱。)

《脚印》(“洁白的雪花飞满天……”古建芬作品。)

《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属下的小路……” 古建芬作品。张凤岗爱唱。)

《长江之歌》(电视片主题歌,我也爱唱)

《请到天涯海角来》(沈小岑唱)

《龙的传人》(侯德健作品)

《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董文华唱。此人已因某行径而被媒体、大众遗弃)

……

用户评论

莫失莫忘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温馨的校园时光,充满了青春与梦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阅读之后,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对那些年怀念不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我一人

音乐的力量在这个故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勾起了许多人的记忆和情感共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1983年的时代氛围通过这个故事得以重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故事中的孟村回中不仅教学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艺术与激情的空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晨与橙与城

音乐热在这个小村庄中点燃了学生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教育的不同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嘲热讽i

读者们都纷纷表示被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故事深深打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时光时,很多人会联想到故事中的音乐节,感到无比温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读完后有种重回过去的错觉,特别是关于学校生活的那个时代感让人心动。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〆mè村姑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围绕1983级的描述,让人充满向往与感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那时代的简单纯真从故事中流淌出来,与当今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评论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篇能引发共鸣并激发正能量的作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团结、梦想和坚持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宝贵财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那些在1983年就读于孟村回中的人,可能会更加感慨万分,回忆更强烈。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故事强调了音乐是如何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令人动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关于道别

评论表示对作者将过去的时代生活描绘得如此生动的赞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学生时代是最纯真的时光,值得被记录和珍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通过这个小故事,不少读者开始回顾自己的校园青春岁月,感慨万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对于那些怀念旧时光、希望回到过去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故事讲述者具有独特的视角,能够将历史细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在故事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