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出生在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农民。那个年代,正值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农业刚刚完成从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的转变,农民刚刚取得对土地的经营权,农村的各个方面实际上是围绕着土地在转的。
所以,我的父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除了是教师、国家公职人员,实际上还是一位农民,手上除了捏粉笔头子,还要捏锄头把子。他和所有乡村教师一样,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耕田种地。
至于我的母亲,和当年大多数在农村的女人一样,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像几千年前同样在农村出生的大佬刘邦,我出生时没有红光漫天,异香扑鼻,就是普普通通“哇”的一声,这也意味着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
我们这个村,隔县城有一百多公里,从距离上看不算远,但要知道,那是几十年前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要是用脚来走,最少要花五、六个小时。
村里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去县城跑运输,每天早上只发一个班次,而且很早很早,司机是个老司机,40岁上下,经常嘴里叼着香烟,站在车门边,指挥着去城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往里面挤一下子,里头空得很……把包包放到行李架上,不要放到路上挡起……背篼放到后头去……
或者,坐在驾驶室,翘着二郎腿,和旁边的人大声地吹着牛皮,一边往窗外吐痰,然后把左手插进头发梳理着,狠狠往后拨弄,发丝迎风飘荡,根根油腻。
等人装得差不多了,老司机才打着火,汽车“哒哒哒哒”……吼叫着,声音撕裂了宁静的天空,懒洋洋地奔向远方,身后留下一股股浓浓的黑烟久久不散。
我们这个村虽然从大处来说又穷又偏远,但在当地,条件相对来说也已经算是不错。证据就是村里有一所“戴帽中学”。所谓“戴帽中学”是早年很有特色的一类学校,就是完全小学(即小学一至六年级)加初中,大概有二、三百名学生吧!
就因为这所学校,所以我们村勉强算是当时贫困地区中的“先进分子”了,校园里经常传出的“当当当当”的钟声,成了周边农民的自动报时器。
学校的东边是一条大街,中间是马路,路的两边稀稀落落地摆布着卖小商品的店铺,间隔着也有不做生意的人家。
我六岁时到学校读书。当时说读书,其实就是读课本,不像现在有这样那样的名著,读什么学校就定了,根本没有选择。
好在我父亲年轻时也是好书之人,家里也存有几本旧书。现在我能记起来的,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红岩》《烈火金刚》,两本《李自成》,《福尔摩斯探案集》好像也有两本,其他还有零零散散的一些书,现在都记不起来了。
除了书,还有一些刊物,名字大多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有一本和警察有关,有一本是讲传奇故事,还有一本名气比较大,所以现在还有印象,叫《收获》,不过我对这本书没有兴趣,不怎么看,看得最多的,还是前面两本。
整个小学时期,我基本上就是反复地看着这几本书,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到是比身边的小伙伴多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一旦拿起书,我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时光的奔腾流逝,在历史的洪流恣意徜徉。
读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我的语文水平比同班同学要高那么一点点,特别是作文,当别人还在绞尽脑汁时,我已经一挥而就了。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后来读了师范,便不大在意了。
我读初中还是在同一所学校,只是换了一批老师来教。我天生反应慢,适应能力弱,所以一下子换了个环境,竟然有点不太适应。直接表现就是学习成绩普遍跟不上,数学、物理、英语等科目经常垫底,但幸运的是语文成绩依然坚挺,这成为我后来翻身最大的资本。
我还是读着这些书,但新鲜感已经慢慢丧失了。让人惊喜的是,父亲有时候自己也找一些武侠书来看,书名作者甚至内容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一本书中,有一门叫“巨灵神掌”的神功,我到现在偶尔也在网上查书名,倒至今无果。
武侠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多彩斑斓的世界,里面充斥着的飞檐走壁、神功宝物、种种奇遇、快意恩仇都是平凡人梦寐以求的,难怪会成为成年人的童话了。
我那个时候完全被这个世界迷住了。但是父母管得严,在他们的眼中,我最应该看的是课本,而武侠小说是“不正经”的书,不应该看。所以我就只能偷偷地看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班上有一位同学拿来了一本武侠书,班上一些同学传着看,我也想看看,但总是轮不到我。当时是初三,正是毕业季。所以一直到毕业考试结束,这个同学才给我讲可以去他家拿。
他家和我家是两个村子,可能有个十几公里的山路吧,就现在来说,开车也就是十分钟左右,但当时走路的话,差不多就要一两个小时。
于是,一个凉悠悠的早晨,我很认真地系紧鞋带,迈着坚定的步伐,去走这一趟“朝圣之旅”。
我不认识路,所以只有边走边问,也不记得走了多少时候,终于摸到了他家。他看到我,显得很意外,没想到我会为了看这本书这样拼吧!但还是比较爽快地给了我。
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射雕英雄传》,后来我才知道作者是名声遐迩的金大侠,当时倒不大关注作者,只知道这本书很好看,一看就放不下来。
遗憾的是,这是个残本,应该只是射雕全书其中的一本,所以当时很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应该是我在村里看的最后一本课外书了,该作一个总结了。
人越年长,就越是怀旧。
究其原因,大概是年轻的时候不经世事,全凭一股血气之勇,一往无前,所以不向后看。但后来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人间的悲苦,年老体衰,奔不动了,所以回首往事,都成了自己生命中有趣的剪影,自然分外怀念了。
我在村里的岁月,总的来说是美好的,也是我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日子,且多年以后,我深感再也回不到从前。
标签: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触动了我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那段从书中获取知识、探索世界的童年时光!从小读童话故事,渐渐接触文学作品,这些经验让我体会到了阅读带给我的快乐和成长。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像你一样热爱阅读,开启他们的蜕变之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经常回味过去读书的经历,从幼稚的绘本到深刻的哲学书籍,每本书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塑造了我如今的人格和思考方式。作者在这篇文章中 captures 到书的魔力,让人想要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从小到大,读书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变成了自信的年轻人。我相信阅读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就好像在讲述一个秘密的故事一样。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进行蜕变之旅的,是从哪些阶段开始,遇到了哪些挑战?期待后续的文章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童年到青年的蜕变过程确实很奇妙。读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了解了不同的人生故事和价值观念。感谢作者分享你的经验,激励更多人开启阅读之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标题很有意思,但是文章内容似乎偏向于感性的抒发,缺乏具体的案例或实例来支撑观点,导致读起来比较空泛。希望后续的文章能够更加理性、有条理地阐述读书对成长带来的影响。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作者的说法,阅读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童年到青年阶段进行蜕变。但我觉得除了书本以外,还需要实践和生活阅历才能更好地开阔视野,完善自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青少年时期很喜欢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但我认为过于依赖书本也会阻碍我们去面对现实世界和锻炼自己。平衡阅读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作者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多加探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欣赏作者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读书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这能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读书对生活的影响,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读书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简单明快的。有些人即使看了很多书,仍然不懂得生活,也有很多人通宵打游戏也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这篇文章或许更适合给青少年群体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童年时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阶段,也正是读各种童话故事、神话传说时,我们会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慢慢从单纯的孩子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它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世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作者的文章让我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也让我重新拾起书本,开始新的探索之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想问问作者,你认为什么样的书籍最适合帮助青少年成长?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确实很喜欢读书,但随着年龄增长,我的阅读量逐渐减少。感觉学习和工作填满了生活,读一本小说已经成为奢侈了。我希望自己能像曾经一样热爱阅读,重新找回书中的乐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阅读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思想的碰撞和自我成长的必需品。 我要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爱上读书,开启属于自己的蜕变之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童年时期阅读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我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些喜欢的书籍和作品,那些故事成为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陪伴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描述的读书过程让人感同身受。我也记得自己曾经在书本中找到了慰藉、勇气和力量,阅读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