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得是这样吗?儿童的阅读之路,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领。寓言故事已经不是从前的只是明白一个道理这样简单。
寓言故事,作为儿童文学中的一个文体,在小学二年级已经出现在统编教材中,到三年级下册时,语文教科书专门提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人文主题,让孩子们深入学习寓言。
既是照镜子,就能照见自己,因此我们在对寓言的引领学习过程中,就不单单是将寓意提炼出来,让孩子们背诵这样简单,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联生活,关联自身,真正照见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陶罐与铁罐》为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阅读要素,为孩子们普及寓言的概念与寓言的特点,然后设置一个语言情境,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进入故事中去寻宝。
学习第六课《陶罐与铁罐》,我分为三个层次与孩子们展开探讨。
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要先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提炼主题,最后回归自身,达到精神与情感的成长。
《陶罐与铁罐》的阅读引领,亦是遵循这个解读框架。
一
梳理故事内容
《陶罐与铁罐》全篇读完后,我们不难发现故事分为两个场景。
场景一:一个时空之中,陶罐与铁罐的对话。
场景二:时间流逝,陶罐被挖出,铁罐却不见了踪影。
头脑中有了场景画面,就可以鼓励孩子们依据这两个场景来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这一步骤,我们将故事的内容梳理完毕,进入共同探讨的第二阶段——
二
解析人物性格
老师们可以依据各自学情,设计授课探讨环节,这里只呈现内容提炼与问题引导。
陶罐性格:
①谦卑、有礼貌
表现1:敬称铁罐为兄弟,谦虚地回答铁罐不敢,而铁罐却不可一世地直呼陶罐子,并说他懦弱,与陶罐的谦卑形成对比。
表现2:当铁罐带着轻蔑的语气骂他: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如果你是陶罐,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回敬他?
看看我们的陶罐是怎样做的呢?
陶罐并没有回骂他,只是争辩着说: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②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活得很明白。
也正是因为陶罐能够认清自己,才会那么谦虚、不卑不亢,不会像铁罐一样片面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可一世。
③素养高,始终心平气和
表现:面对恼怒的铁罐,和自己吵架的铁罐,陶罐的心情如何呢?肯定也不好受吧,但是陶罐并没有和他吵,而是心平气和地劝说铁罐和睦相处。
想一想在这样对立的场景中,你能做到像陶罐一样吗?
④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怀他人。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铁罐性格:
①骄傲(看不起陶罐、你敢碰我吗——挑衅)
②不可一世(用轻蔑的神气说陶罐懦弱)
③冲动、易生气、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陶罐话还没说完,就被铁罐打断,并且恼怒地让他住嘴,诅咒陶罐破成碎片)
④得寸进尺、咄咄逼人(陶罐不跟他吵,他却不依不饶,还得寸进尺、忘乎所以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故事一开始,铁罐就傲慢地挑衅:你敢碰我吗?
到最后铁罐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铁罐步步紧逼,陶罐步步退让,陶罐的谦卑助长了铁罐的嚣张气焰。
让人想起一句民间俗语:宁跟明白人吵一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
第二个场景中,时间流逝,人们发现陶罐后的动作与对话,侧面写出陶罐的美与珍贵。
看结局 明道理
铁罐到哪里去了?
陶罐与铁罐各自的结局怎么样?它们的结局告诉了我们什么?
陶罐——被发现,成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依据,价值由盛东西升级为研究的重要材料,存在的价值超过陶罐的想象。
陶罐用谦卑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端正态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铁罐——不见了踪影
铁罐用自大告诉我们,不要学我,一味挑衅、诋毁别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三
关联自身 自我成长
回归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现在我们就来照照自己——
生活中,我们既有陶罐的一面,也有铁罐的一面。说一说你什么时候是陶罐?什么时候是铁罐?
这样关联自身的引导尤为重要,这才是阅读,甚至说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阅读自查、自检,更好地认清自己,修正自己,不断使内心强大,提升自我价值感。
值得注意的是,寓言中的寓意不止一个,寓言想告诉读者的道理智者见智。
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出更多让我们惊喜的寓意。这都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不同所带来的美妙体验,我们都应及时的予以鼓励,更好地激发儿童对深入阅读的热情。
这也是前面我提到的,寓言不止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么简单的原因之一,更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一起探讨,一起思维碰撞,让寓言之花香满园的绽放过程。
我是儿童阅读指导师云霞,关注我@儿童阅读指导师云霞,从工作、生活、学习中发现更多丰盈生命的话题,共同进步,一起优秀吧!
标签:
用户评论
确实啊,以为寓言故事很简单,其实很多时候蕴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时候看的时候不懂,长大以后再去看才会明白呢!小孩要多读一些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小学生学习寓言首先要注意体会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然后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意义。最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一下所感受到的道理,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觉得寓言故事太简单,现在想想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 pondering 的点!感觉寓言更像是打开一个窗户,让我们看清了一些事物的本质,对人生更有感悟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为寓言只是用来娱乐小孩的童话故事,直到这次读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其实蕴含着非常深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寓言来讲解知识点,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寓言故事更生动有趣,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赞了!小学生学习寓言确实要用心去体会,不仅仅是记下来故事的结局,还要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和人生哲理。就像“拔毛衣”那一个故事,讲的是不轻易放弃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在人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寓言故事确实简单明了,却往往能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小学生学习寓言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思考寓言故事想要表达的观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感悟生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小学生如果把寓言故事看死板的话,反而失去了趣味,应该鼓励他们自由地解构和解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接触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各种类型的寓言故事。这不仅能开阔眼界,也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和思维方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寓言故事只是告诉你一个道理吗?太浅了!其实寓言故事是一个思想的容器,它能够装载作者和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思考视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种深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小学生学习寓言应该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可从来没想过寓言会那么深奥,我一直都以为只是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看来我还需要学习很多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寓言故事恰好能帮助孩子丰富思维,学会辨别是非,积累人生智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引导小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思考“为什么” “怎么应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寓言的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层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想问一句,是不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为我自己读《狐狸和葡萄》的时候,感觉它更像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支持鼓励小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启发性!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简单的”童话故事,并从中学到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