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老飘:“我不属于这里,但我又舍不得离开。”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老飘”正在照顾他的第三代
天渐渐暗下来,市场里的人群散去,地铁站里的乘客也越来越密集。年轻人为生活而奔跑,老年人为年轻人而奔跑。
他们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的“家”。
北京已霜降。
清晨,冷空气和雾霾袭击了北京,不同口音的人们在早市上忙着卖栗子和红薯。街对面的地铁站里,七点前就开始骚乱。一个穿着西装、皮鞋的年轻人,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手里拿着一个馒头。他们的身份你再熟悉不过了,还要盯紧800万的学区房。住宿条件不好,吃饭也不好。 ——. 北漂已经不再是一个罕见的话题。这些年来,他们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为全国人民所津津乐道。
但你不知道马路对面的人们,那些正在忙着几颗蒜苗的老太太,那些在公园广场上跳舞的阿姨们,那些下棋红着脸的老人们。 ——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被排除在朝九晚五工作之外的人与“北漂”无关,但他们可能是漂泊在这个地方的孩子的“家”。
“这就像去我女儿家拜访亲戚一样。我不属于这里。”
或许从来没有一个城市,老人的感情如此复杂。 ——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也不会留在北京。”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走?我受不了。”就像去家里拜访亲戚一样。我总觉得我不属于这里。” “我实在无法放弃北京的这种生活。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气氛。”
“老飘”谢凤娇
十多年前,湖南岳阳农村,谢凤娇一家接到好消息。他们的女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一刻,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 —— “这里是中国的心,那么神圣,那么伟大。邻居们都知道我女儿去北京考试了,走在路上大家都指指点点。他们都在背后议论:‘他们的孩子考上了在北京考试。”
与此同时,在河北、河南交界处的农村,马淑婷又往儿子的行李里塞了两个苹果。假期结束后,他要回城里上学。几年过去了,这已经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每次儿子要离开的时候,马淑婷还是要哭。
几十里外的河南兰考,王翠荣的大儿子决心去北京打拼。靠着三分之一亩地生活的大户人家,暗自希望儿子能够有所作为,但出发前,她却跑到菜地里独自哭泣。
天通苑位于北京北五环外,远离城市的一切繁华。这个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拥有30万常住人口和同等数量的流动人口。早上七点,开往市区的地铁五号线上的年轻人挤进了各个写字楼,天通苑的小广场上也渐渐出现了老人和孩子。 —— 他们在地铁里被挤进沙丁鱼罐头里。人们的父母和孩子。
王翠荣忙着做家务
多年后的今天,谢凤娇、王翠荣、马淑婷的孩子们都来到北京打工。他们还离开了湖南、河北、河南的乡村,定居在天通苑。几位老人来到北京照顾第三代。
几位老人的身份相同,都是“——老票”,很多报道都将他定义为“为了支持子女工作、照顾孙子而离开家乡到大城市的老人”。据2016年统计,中国老票人口已接近1800万。他们大多愿意背井离乡,去开创养儿育女的“大事业”。
但即便如此,他们心里还是藏着一些从未对孩子说过的话:“北京虽然是首都,但我们都是老人了,老人都是落叶归根,年纪越大,越想念家乡。”
“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生活”
除了清明节扫墓外,谢凤娇很少回湖南岳阳的乡村。她每天六点起床给孩子煮粥,七点左右给孩子洗澡。简单吃完早餐,送他去幼儿园,买菜,做家务,接他放学,安排他吃饭,一直陪到七点。我又给他洗澡了,最后只好喝牛奶哄他睡觉,这一天就过去了。
偶尔,她也会偷时间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去广场散步,看看电视,或者玩两盘“斗地主”游戏。
“老飘”马淑婷
马淑婷的孙女还没有进入幼儿园,没有办法离开大人。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虽然她和邻居已经很熟悉了,但她还是很想念家乡——。“没有在这里住舒服。我的家乡是个大院,对我来说很宽敞,但在北京就很不舒服。他们都说北京好。”好吧,我看不出来,反正你也是外国人,对吧?”
抚养儿孙几乎占据了他们一生的全部时间。不能回家的老人常常用当地口音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他们一再被警告远离陌生人,并被孩子们视为“受保护动物”,所以他们几乎从不独自离开社区。天通苑的小广场,成了老人最后的社交区域。 “湖南派”紧邻“东北派”。豫皖方言互不干扰,“老乡”成为老人与家乡之间最后的纽带。
老漂流们平日里除了照顾孙子,也给自己“找乐子”。 —— 他们被分成小组。打桥牌的聚集在广场西侧,跳健美操、跳广场舞的聚集在中央围场。这几乎是老年人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午后的天通苑热闹非凡
而在天通苑以南三十公里的天坛里,有一位老太太,她看上去和那些为儿孙奉献一生的老太太有些不同。
59岁的张世民谈及鼓组时非常精准:“首先练习哑鼓节拍,双手放在这里,摆成八字形,击打完后,等它弹回来。这个姿势手的部位必须按照两首曲子对齐,手指和虎口不能有间隙。”这位老太太名叫张世敏,打鼓已有五年了。当她练习架子鼓的时候,路过的摄影师拍下了她的视频,并发布到了网上。她收获了一批粉丝,被称为“最孤独的精神鼓手”。
“没有任何其他乐器可以替代它,我需要这种在高潮时特别突出的震撼。”十年前,张世民和所有漂流到北京的老人一样,生活在女儿和妻子的身边。我的孙女,直到她孙女上学了,她才有了放松的空间。
张世民练习架子鼓
她试图离开家。在她家附近的颐和园里,她看到退休的老人坐在一起唱歌,有伴奏、主持人、指挥,甚至还有观众。整个阵型就像一场小型音乐会。 ——“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生活。”
“我正在拼命工作,为别人而活。”
十年前,张世民在北京漂泊的日常生活与今天截然不同。她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孙子们,日子过得几乎和几十年前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兄弟姐妹一样。
这个女孩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林业工人家庭。她看到父母一生辛苦劳作。贫穷和尴尬成为她记忆中生活的强烈背景。 “为家庭付出一切”的理念在她脑海中浮现。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认知里。
小时候,她看到母亲喂猪、锄地、种菜、养鸡、养鸭,劳累了一天。晚上她终于有片刻的空闲时间坐下来了,但她还是得在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她甚至想不通那些无法修补的旧衣服是从哪里来的。看来那个时代不允许人们乐观,他们活得极其漫长,不见天日。
张世敏是家里的大女儿,重男轻女的环境让她特别坚强。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努力赚钱。
她“利用”了自己的男人身份,高中毕业后就到水泥厂上班,因为装水泥工资最高。张世民把一百公斤的水泥扔到了她的肩上。解放牌卡车是用木板与地面相连的。她背着水泥,凭借惯性快速踩在木板上,脚下木板发出呼呼的声音。到最后,她赚的钱比谁都多,而且还能省下涂面霜的时间——她可不想真的丢脸。弟弟妹妹们努力学习,考上了外地的大学,然后陆续离开了宜春县。她又开始为自己的小家庭打拼,后来因性格差异与丈夫离婚,从此一直带着女儿生活。
张世民年轻时
直到这时,她才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巨大失落。这么迟来的自己,迫使她做出了远离山村,来到烟台的决定。把女儿安置在家乡后,她白手起家开了一家美容院,学了美发,还割了双眼皮。起初,当她看到“双眼皮不用动刀、不用拆线,直接打针就可以缝双眼皮”的广告时,她又害怕又慌张,想着如果顾客的眼睛被扎了怎么办?伤害。后来她学会了,手艺也越来越好。
站稳脚跟之后,她就把女儿带到了自己的身边。然而没过几年,女儿就考上了外地的大学,离开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张世敏送女儿去火车站上学那天回来的路上,她坐在公交车上失声痛哭。回到家,她把电视音量开到最大,一直哭到天黑。然后她就失去了力气,独自睡着了。 ——“售楼处楼上楼下,我的鞋子在楼上楼下,我的鞋子还在楼下,看着真不舒服。”
当女儿结婚生子需要妈妈在场时,她几乎毫不犹豫地冲到了第一线。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有用,我正在努力为别人而活”。
张世敏抱着孙子
谢凤娇和张世民一样,从农村带来了当地的鸡蛋和鸡肉,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袋子用来装食物。 —— “我生完孩子还是觉得这些当地的东西扎实,有营养,我知道我还能帮助到孩子,我很忙,也很开心。”
公园里的大红人
但那种巨大的失落感似乎并没有让他们放手。
当张诗敏从照顾孩子的热潮中走出来,走出家门看到老人家玩得开心时,她再次感到失落。她强迫自己走进人群。起初,她以为自己是“外地人”,不好意思进去。看到别人拿着乐谱唱歌,她也买了一张,在人群边缘远远地跟着唱。慢慢地她融入了心情,越来越深,终于和大家合而为一了。
很快,她就尝到了甜头。她去学习新疆舞蹈,凭借自己的歌舞天赋,在合唱团和舞团中都小有名气,成为公园里的红人。 “我一跳舞,人们自然而然地围着我喊‘老师、老师’”我想,‘我也想学,我也想学’。我没想到会有人称我为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暗自觉得自己就跟明星一样,高兴不起来了。”
张世民边跳舞边与游客合影
五年前的一天,她在天坛公园看到一位年轻人在打鼓。和他聊天后,她立即花1000元购买了这套二手架子鼓。为了方便练鼓,她甚至在公园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她的邻居都是“小北票”。看着他们,她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张诗敏没有任何乐理基础,所以她报了班,每次都是第一个到的。
后来,张世敏的女儿生下了二胎,生活试图把她拉回原来的轨迹。但相反,她更懂得时间和自由的意义。她甚至规定每天上厕所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就是为了抓紧时间练鼓。
“如果你想要你的小儿子,请按2;如果你想要你的女儿,请按1。”
王翠荣今年64岁。她浓重的河南口音使她与其他老年人区别开来。由于她无法租到同一间公寓,王翠荣的儿子在她隔壁租了一个小隔间。这个隔断的房间的“家”几乎就是她所有的活动空间。每天放完孩子午睡后,她就快速洗完衣服,然后就花很长一段时间发呆。
老年人的孤独感也是相似的。他们晚年离开了家乡,这使得他们注定成为城市的客人。但她坚持认为这种孤独是有意义的:“我来这里是为了照顾他的孩子,以便他能赚到足够的钱在家乡买房子。”
王翠荣的小儿子给她买了一部手机,并告诉她:“想儿子就按2,想女儿就按1。”
王翠荣与孙子
谢凤娇的情况稍微好一些。来北京五年后,女儿就拿到了北京户口,并在天通苑买了一套房子。但谢凤娇总觉得:“我不属于这里,也不能说喜欢不喜欢,反正我只是一个过客。”
“无论你走到哪里,那里都是家。”
天渐渐暗下来,市场里的人群散去,地铁站里的乘客也越来越密集。张诗敏一边打鼓一边回到自己的出租屋,和女儿微信聊天,吃了一些水果,又练习哑鼓。而下半场开始比赛的天通苑老人也较多,如王翠荣、谢凤娇、马淑婷等。
王翠荣赶紧推着孩子回家准备晚饭;谢凤娇去幼儿园接孙子,让妻子看,然后去市场买了两种蔬菜;马淑婷老婆下班回家接手照顾女儿,终于有时间给自己做饭了一碗面—— 这是她一天中最正式的一餐,但在给女儿做饭上却不含糊儿子和儿媳妇,只因儿子说:“你就继续给我做饭吧,走到哪里就是家。”
采访中,几位老人反复向我们强调,他们不想因为接受采访而打扰孩子的生活。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张世民、王翠荣、谢凤娇、马淑婷。在他们的“黄金时代”,或者说是到了回根的时候,他们漂流到城市和孩子们在一起。尽管他们是客人,尽管他们不属于这座城市,但他们仍然没有选择离开。千里之外,有那么多家长在电话那头等待,戴着老花镜,手写输入问候,速度跟不上对儿孙的牵挂。
文字编辑:胡一英
视频导演:郑一桐
视频制作:邹文阳
协调员:姜汉奇
微信编辑:撕纸女孩田媛
标签:
用户评论
真的懂你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觉得这里的一切都不像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又无法放下过去,不愿轻易放弃眼前熟悉的环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游子,总有一种离家而居的孤寂感,却又不愿意回到那个已经变得陌生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漂泊者的宿命吧,既想归属于一个地方,又害怕被束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我也会这样想,感到自己像是“一朵浪花漂浮在海面”般无处可依,但其实漂流的过程也是一段宝贵的历程,它总会带你遇见更加精彩的世界。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的文字很动人,就像描述我内心的挣扎一样。渴望一份归属感却找不到合适的港湾。也许终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我的“家”。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一个真正想要安定下来的人一定会找到自己心仪的地方。不要被眼前的困境困扰,勇敢去寻找那份属于你的归宿!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说得对,“漂泊”本身就是一种状态,它会让你不断成长和蜕变。珍惜这份独特的生活经历吧,它将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老漂的选择很有勇气,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即使知道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孤单,也甘愿承担这一切。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想离开却又不舍”的感觉很复杂,就像一部电影的结尾,你并不想去结束它,但又不得不接受它的终结。只能说人生总是充满了这样的遗憾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漂的文字让我思考了一番,我们都在不断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也许我们不需要非要在一个地方扎根,而是要在旅途中不断学习成长,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喜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漂泊”,它代表着自由和可能性,你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结识不同的朋友,经历不同的文化,领略人生的多样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了舒适圈,难以做出改变,老漂敢于挑战自己,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勇敢的精神!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这个地方,那么就应该果断离开,不要为了所谓的“不忍”而苦苦挣扎。人生只有一次机会,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漂的这种矛盾感我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挣扎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希望你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适应某个环境,找到内心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漂你的故事很感人!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也颇为相似,总有一种想要离开却又舍不得的感觉。希望你能够早日找到心仪的归属地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不属于却又不能离开”的矛盾情绪还真是让人难以抉择呀!也许真的要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会感叹人际关系的多样性,我们之间的相遇也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希望老漂能找到一个温暖安全的港湾!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