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丰儿童教育网

盛丰儿童教育网

刘力:我的学习生涯——风雨兼程,晴雨皆宜

佚名 31

大家好,关于刘力:我的学习生涯——风雨兼程,晴雨皆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刘力/文

我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这并不表现为对物品的眷恋,我的怀旧大多与人有关。

我最常想起的还是我的高中和大学生活,毕竟离开家人独处异乡的感觉,是无论谁也破难以忍耐的。

高中,因为家里的原因,为了双保险,我选择了离开家去上有中专性质但却又能兼顾高考的高师预科班,地点自然也并不遥远,就在商洛市。我们是商洛市特招的第一批高师预科班。

高师预科班源自于高中教师培养,全市共招收45个人,其中丹凤共五人,我,叶万军,贾宏博,杨仪和彭军霞。刚入校的时候,我成绩为班里第八名,一年后我成绩退到了23名,当时按照党效文老师和父亲的说法,认为我一定是因为看小说的缘故。因为毕竟我不单单去图书馆疯狂借书,在外面的地摊上也买一些,然后在宿舍同学“蛊惑”下,也曾有过半夜两点多点蜡烛看武侠小说的经历。我翻书很快,常常是一本武侠小说,二三十分钟即可告罄。所以对于那个同学来讲,倒也并不怎么排斥,于是卧龙生古龙李凉甚至伪造版的金庸和古龙的武侠我也看过不少。现在印象最深的只剩下李凉的《杨小邪外传》,那个精灵古怪的小家伙堪称打不死的小强,最有趣的则是他把自己直接泡在药水里,插上针的自我疗伤,而那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总让我觉得作者肯定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小说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对比,更学会了领悟。

偶有一次,比我第一届的预科班学生与我交流,我们就一起谈到了看和见,听和闻的问题,我直截了当地指出“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看与听是动作,而见与闻是结果,如此例子甚多,大都立刻收到了他的喝彩。我也以此变成了宿舍中知识方面的聚焦点,乃至于很多同宿舍的人送我“活字典”的称号。

然而,高中校园也并不都是歌舞升平,我们最艰难的还是背井离乡之中对于孤独的更深层次理解。有一段时间,我和康进军、何亚平、叶万军、杨仪、贾宏博等跑到商中对面的村子里去租房子住,自己学会自己做饭,自己买菜,自己更加独立地生活。但每每下晚自习路过一个可以叫做工厂的地方,里面的大院子里摆放着电视机,上面那年正放的事《笑傲江湖》,我便在黑暗中常常驻足,看上十多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我们是商洛中学当时最好的班级,配的老师自然也是顶尖绝配,后来即使我分类到文科班,也可以感受到文科班的配置依然精良,这些自然都得益于学校的安排和老师们诚心诚意的训示。以至后来,我却商洛师专(现在叫商洛学院)参加暑期培训,当时就看得见我曾经的地理闫老师,而其后也多与化学雷老师走动频繁,语文庞老师更是对我这个当年的学生念念不忘。这些自然都是后来的事情,但我能够第一次感受到人间温情的还是2013年7月的那次聚会,当时我们齐聚商洛丹鹤大酒店,觥筹交错,与各位依然健在的老师们把酒言欢,当时我还曾经赋诗两首,颇得大家好评呢。

然而其实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还是文科班的日子,虽然高一高二时间长,但我总觉得彼此之间有太多的隔膜,甚至于我与很多同学至今依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感。文科班的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独立的间房舍,瓦顶土墙的布局,再加上那两扇颇有年头的红门,到我们聚会的那天还竟然硬生生地保留着,让人感慨万千。当时班中男生14人,女生50人,我的同桌是闫琪和王震,大家似乎都在数学方面很有见地,这多少得益于当时的数学代老师。语文庞建军老师是我当时的班主任,他更成为我那个年代里最重要的偶像级人物,所以最后我在文理学院报送科目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当时,我、蔺建昌和杨仪经常混在一起,颇有“三剑客”的意味,而大家更加喜欢在冬天的时候挤在一起抱团取暖,“挤呦呦”成为少年时代所有学生最喜欢玩的游戏。饭厅刚好就在文科教室的后面,所以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四楼上课时候那样拼命奔跑了,放学铃声一响,我们直接可以从桌斗里拿出碗,然后去饭堂打饭。我自然会跟当时要好的朋友邵锋一起,我们分一份肉菜,他在里面排队的时候,我就在外面打外援,负责寄碗什么的。那时的饭堂只有打饭窗口,没有桌椅板凳,大家要么回宿舍要么去教室,我们离教室很近,也离当时的礼堂很近,那里的台阶也可以充当凳子,吃完后就可以直接就地洗碗,然后带回宿舍或者放在教室,以备下次吃饭。夏天的时候,天很热,但我们的教室却可以一直供我们学习到十二点以后。我们能听从班主任庞老师的建议,去操场走或者跑上两三圈,然后回来学习,主要就是背诵巩固政治历史和语文的相关知识。我和杨仪、蔺建昌自然都是稳坐教室的人,而庞老师偶尔也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特意来教室与我们聊一聊,聊自己的过去,聊我们的未来,就这样灯影幢幢下,低沉而又浑厚的嗓音在燥热的空气中竟弥漫成一种透着清漾的凉气,伴随着窗户投过来的习习微风,让我们的心安然妥帖,最终回宿舍的时候,自然心清气爽,倒床便睡。

在过去的高一高二时候,每每于早晨早读闲暇时候,我非常喜欢站在楼上,看楼下主席台前三五成群的体育老师在那里练习太极推手,游走转接之间,让我仿佛置身于演武场。最喜欢的还是后来高三给我们带体育的那位董老师,他每次在早上,都会在主席台虎虎生威地练上一套太极拳,也让我内心深处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太极拳还可以如此打出劲道,打出力量来。董老师懂生活,有情趣,他会弹一手好琵琶,虽然我并不曾亲身欣赏,但却从他淡定从容的姿态中读懂了生活的另一番雅趣。

转眼间,大学生活开始了。

1996年9月18日前几天,我跟着父亲来到了宝鸡文理学院。

上高中那会儿陪着我的是爷爷和父亲。这次总因为路远,爷爷身体已经不太好,并不适合长途劳顿,于是就只剩下了走南闯北的父亲。

那天,我清晰记得天气并不怎么好,似乎还下着蒙蒙细雨。在父亲的一路指导下,我终于搞定了报名,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和杨仪分别都是自己上的院系中最高成绩的人。只不过,我并没能骄傲太久,一年之中的综合评定,我最高的名次也就是十二名,最差的名次竟排到了21名。

大学校园那个时候,不知道谁突然提议,让宿舍里大家按照年龄大小进行排行,我们宿舍不知道何时也兴起了这个。当时宿舍里总共有八个人,依次为老大王怀锋、老二李永利、老三杨江伟、老四李小军、老五李贵锋、老六尹党军、老七我和老八鲁旭刚,但后来总因为一些小矛盾最终好几个同学之间有了龃龉,有搬离的,也有勉强住着但却并不怎么打交道的。我因为年龄小,也并不愿意卷入所谓的战争,于是常常也因为和李永利颇擅长写作,大抵还是与其他人和平地相处下来。后来,毕业的时候,我和永利曾经设想考研,杨江伟、李小军和鲁旭刚都选择了做公务员,其他几位都最终选择了教书岗位,自然最终我和永利并未能如愿,我们也不得不走上了教师岗位,李永利自然选择留在西安,而后远走北京,并最终干脆辞职,娶妻生子,做起了国学培训。其他基本上都留在了西安,大家都天各一方,并且常常也竟连半点音讯也渺渺了。八人中,我最常联系的现在也就只剩下江伟、永利和旭刚三人了。这倒是让人颇觉遗憾的一件事情。

大一刚进大学门,班上男同学就迅速恶作剧般地给班上的女同学起上了“八怪”的名头,然而令我最意想不到的事那个被男同学屡屡提及的所谓“大怪”的同学。大四的时候,偶尔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她显得风轻云淡,完全没有丝毫的在意,她竟甚至把这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一种独特的标记,她用自己的坚强和执着为自己筑起一道明艳的精神堡垒,历风雨而不衰弛。我依然难忘自己曾经的那些所谓的“爱情”,大都败给自己的内向性格,也大都源自于自己的单相思。但这些无谓的情感,最终都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真实留存过的美好的记忆。因为毕竟,哥也算经得起孤独与寂寞的炙烤。我曾经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恋爱,他们或明或暗,就存活在曾经大学时代的班主任张乃良先生的百分之二的预言中。“劳燕分飞”最终成了很多无疾而终的爱的代名词。一些撕心裂肺的呼喊,一些痛哭流涕的诉说,一些海誓山盟的表白,长长久久地回响在四五栋五层高的男女生宿舍间。

我们最先住最南边的一座楼二楼,与对面的女生宿舍相对,有些无聊的同学就能直接带了望远镜去窥视眼前的风景,但其实更多的也只是意淫,更为实质的则是直接情投意合的双方走出校园,去外面的相家庄租房子同居,这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但最终的痛楚却也自然难以说起。我非亲历者,也更没有大学出外租住的经历,自然对此只能三缄其口。

我最兴奋的自然还是钻图书馆,是与很多志趣相合的朋友们一起,在中文系门前的小树林中谈天说地,讨论文学动向,思考世界风云,或者干脆在课堂上与那个口齿不清的美学老师争辩最终被迫不及格,也或者与几个相熟的同学坐在饭厅门口的柳树林里打双扣,又或者干脆在夏日炎炎的午后,堂而皇之地走进平日里用来打篮球的游泳馆,游上几圈,消解下酷热,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教工食堂二楼,那里没到周末就有三到五个录像播放,而且还都是国内国外的热门或者名家影片,每次一元钱的平民价格更是让我趋之若鹜,几乎场场不爽。

刚上大一的时候,红柯老师刚从新疆归来,写作课顿时成了我最喜欢的课程,而大二的时候,我和永利商量着,最终还是去修习了好几节当时他所带的《草原文化研究》课程,以后每逢红柯老师讲座,我们总是场场相约,全然一副迷恋的模样。而红柯老师的风趣幽默以及宏阔而天马行空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到去年红柯老师去世,我还依然在想象着红柯老师当日讲课的情形。

学院门口,东边有中山书店,西边有风入松书店。两个书店自然是除了图书馆我们最常光顾的图书场所。中山书店老板据称是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风入松书店老板则宣称是北京大学博士,只不过中山书店常常坐镇的只有老板这个中年人一人,而风入松那里则主要由他的太太站位。中山那里售卖的书籍有限,也大多都是学习资料,而风入松则大不同,甫一开始,他就把目光定位于大学校园中的高品位人群,一些来自各大名校的学术著作自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追捧和选择对象。我和永利自然也就成为他最忠实的粉丝,几乎每次出门,总会脚步迈向这里,去书海中巡游一番,哪怕并不买,只是过过眼瘾,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而在相家庄,那里是吃饭最好的去处。最初我们特别喜欢在饭厅吃腻了的时候,花上三块钱,去吃一碗别具风味的河南人煮的羊肉泡馍。到后来,我和永利又突然迷上了一对陪孩子上学的老夫妻做的扯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得见在嘈杂的街市上,有一个老人正不紧不慢地拉着二胡,那中间传达出来的痛楚,似乎直到今天依然回响在我耳畔。

回首过去,向来萧瑟,但只要一颗心依然不忘当初,有何惧风雨如晦,暗夜如磐,这是这个曾经曼妙的世界留给我最真诚的声音,也更是少年时代风里雨里筛漏出的最为动听的表达。

在无边无际的人生盲区,我常常能够伴随着耳畔依约还在的细声,坚定而且执着的奔跑,只因为前面有朋友们传递来的光芒,丝丝带着生命的渴盼与充盈。

——2019.9.3凌晨

用户评论

你与清晨阳光

青春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总想着要冲到最前面去拼抢着,结果却忽略了慢下来感受每一个风景的机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读完这篇博文,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过去的某个早晨,阳光洒在窗台上,而我正在埋头做着习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学习确实是一场漫长旅程,有起起伏伏,但最终还是要看你自己坚持到底。刘力写的很不错,把那些曾经的点滴记忆都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再次走进了那个青春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说得好!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现实的压力逼迫着匆忙前进,却忘了好好品味人生旅途中的点滴美好。学习也好,生活也罢,慢下来才能体会它的意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我可不觉得学习生涯无风雨亦无晴呀,有时候考试没考好的时候,真的像遇到暴风骤雨一样让人崩溃!不过仔细想想,那些坎坷经历反而让我的学习更加堅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赤;焰﹏゛

回忆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总让人感到残酷。回首往事,多少有点令人唏嘘和感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负雪

读到最后一句话“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懂了,成长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经历风风雨雨才能抵达彼岸。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々爱被冰凝固ゝ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我的大学时光,那些欢乐的、悲伤的、奋力的日子都历历在目。刘力真的把记忆写得生动鲜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虽然学习生涯确实有很多挑战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心存热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加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这段文字很文艺,很有感觉,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读书时的梦想和追求,以及那些渐渐淡去的回忆…… 现在我已经毕业很久了,依然记得当初的初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良人凉人

写得真好!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点点滴滴都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回味无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学习生涯的确是一场长跑,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终点。感谢刘力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悟,激励着所有踏上求学道路的年轻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其实快乐并不在于结果本身,而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路历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文章读下来觉得很平淡,没有太多的起伏,有些像在罗列一些过往事件的流水账,缺少了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深度感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为什么都要把学习生涯描绘得那么苦痛呢?我的高中大学其实都很开心啊!朋友之间互相支持,老师们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学习上当然会有压力,但这并不会阻止我享受青春的活力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哽咽

个人觉得文章主旨还是比较抽象,缺少具体的案例和细节来支撑,读起来不够感人。如果能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或经历,会更有吸引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学习旅程确实需要我们勇敢面对风雨才能最终看到彩虹,希望所有还在奋斗的朋友都能坚持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

上一篇看图写字:根据图片内容继续讲故事,有趣,孩子也喜欢

下一篇传承千年的智慧:探寻中国十大民间故事